张齐圣,2015届经济学专业校友,现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在读博士。本科期间获校挑战杯二等奖、校“经济纵横”征文比赛二等奖、校第二课堂“先进个人”、校“优秀篮球裁判员”等奖项,硕士期间共参与国家、省部、地市、校级课题15项,发表期刊论文共2篇(CSSCI收录1篇)。
兴趣使然,探索新世界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面对大学里的万事万物,张齐圣一直持好奇的态度看待。一般来说,大学期间大多数人沉迷游戏、旅游、和朋友聚会、谈恋爱,但张齐圣似乎有不同的兴趣,他喜欢探索,享受研究和学习带来的快乐,因此他在校期间获得了校挑战杯二等奖、校“经济纵横”征文比赛二等奖、校第二课堂“先进个人”、校“优秀篮球裁判员”等奖项。对于这些经历,他表示研究和学习的独特魅力在于在不确定性中去寻找确定性,超越自己即有能力的极限。
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大二暑期老师在竞赛中对他的基本能力有了初步了解,刚结束“挑战杯”竞赛的张齐圣受学院委派参与四川彭山青龙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调位报告》编撰工作,这项工作对一个大二学生来说无疑是艰难的,但张齐圣抱着“老师敢派我就敢去”的想法,在这次的项目中积极参与合作,勇于实践,与他人友好相处,最终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这次的经历让张齐圣在后来参与政府企业的资源对接、需求界定、结项等系列交流工作中带来了莫大的底气。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可知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也是因为这样,张齐圣选择考研,让自己踏入未知的空间去自我挑战,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深挖和钻研。
扬帆起航,真知在路上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在张齐圣孜孜不倦的求学道路上,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会增加他对世界的了解。基于对自己个性的自我认知,张齐圣选择适合他的考研路,并一路学成,于2016年考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攻读应用经济学专业学术型硕士,在硕士期间参与众多重要课题并发表期刊论文。哪里有真知,哪里就有张齐圣的身影,他认为在挖掘真知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进步和成长,同时明确自己的定位,明晰未来想要承担的角色,这无疑是非常愉悦的。
探求真知的道路不止科研,还有实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张齐圣则印证了这一点。他不仅完成科研任务,还参与了各项实践调查。系统性地考察一片区域的产业布局与民众生活情况,关注在已有学术研究忽略掉但又真实存在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这是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视角和选题的基础。通过这些调查,张齐圣表示那属于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双重丰收,即使很辛苦,但也为自己的人生抹上精彩浓厚的一笔。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张齐圣掌实践之舵,扬科研之帆。
不另迷茫,做好应对预案
在研究生毕业后,张齐圣曾在公司入职工作。但他追求探索、创造,他的心中始终有一盏灯塔,告诉他前方的路虽然崎岖,但未来依旧明朗。于是他放弃了按部就班、大同小异的职业生活,选择辞职考博,用科研实践和学业来丰富自我。“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张齐圣不会选择等待,“应对预案”是他给自己最好的规划,对照实践、学习技能、安排计划,他把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变成了一段段的短跑竞赛,并成为了每一段的佼佼者。
关于“求职”与“求知”,张齐圣认为“求知”决定“求职”,知识是否充沛才是最终决定职业高低的因素,同样,“求职”也是不断“求知”的过程,技术岗位让竞争者们选择用知识来获得成果。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用知识获得理想职位,在职位中学习新的知识。追求的后面没有句号,张齐圣的字典里也没有停止,好的布局是疏可跑马,但密不透风。
人物采访
您在硕士在读期间参与了众多课题,并发表期刊论文,就您的经验您认为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与条件才能参与课题呢?
首先,系统的课题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从研究框架设计、文献整理、数据资料收集的课题论证部分,再到研究内容的系统分解与对应部分的技术处理,最后统稿成文、编撰修改等等。系统的课题研究就像一条产业链,对企业而言既需要市场分析、投资融资、技术攻坚的专业人才,也需要行政文员、保洁保安等事务人员。同样,对课题研究而言,每个人其实都有参与的空间。但关键在于大家是否明白自己现在的工作定位,并且明晰未来想要承担的研究角色。
在您求学的路途中,您获得了实践与学术上的诸多荣誉,请问您是怎样将实践与学业平衡起来的呢?
科研道路的话,学业和科研实践本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科研成果好的学生专业课学习也差不到哪儿去,但反过来不一定。坦白来说,通过多次学术会议,我发现我同届的其他学校有很多比我厉害的学生,他们基本就是科研为导向,选修需要的课程,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因此我壮着胆子作出一个判断——科研荣誉与学业在内核上是相辅相成的,这种关系在越好的学校里越明显。
在您丰富的求学阅历中,可以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经验、并给予学弟学妹们一些寄语吗?
记不清谁说过这样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纠结于昨天的得失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未来想要做什么、怎么实现未来的想法以及应对各种问题的预案。
“未来想要做什么”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精确到具体的岗位以及岗位所需的技能;怎么实现不是坐等上天的垂青,而是要对照实践;“应对预案”是要勇敢面对世界的残酷,对未来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心理准备和计划安排。剩下的,就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快乐自嘲和摆烂,在给定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幸福感了。
人物总结
心有所戒,行有所止
有所向往,不惧道阻且长
希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执着生长,终而馥郁传香
图文|魏莹瑛 谌新月
编辑|叶杨凯伶 甘雨生 钟雅妮
责任编辑|蔡昕 黄小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