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壮,2010届新闻学专业校友,现任岳池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其主创作品曾获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宣传四川好新闻奖1次、四川新闻奖4次,并多次在四川广播电视节目推优中获奖。2022年春节前策划编导的《一味解乡愁-岳阳米粉》分别在四川电视台除夕特别节目和四川观察新媒体播出。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完成了《走进乡村看小康》、《大美中国春天系列四川篇》等十余条电视节目稿件的播出。
以梦想为灯烛 照进步之前路
20世纪90年代,正值广播电视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年幼的秦良壮在这一环境氛围的熏陶下,对传媒行业萌生了兴趣。之后,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期间,秦良壮每天都通过广播电视了解灾情报道,这些报道让他逐渐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产生了深深的崇敬之情。出于兴趣与敬畏,秦良壮在心中不知不觉地种下了成为新闻人的种子,进入大学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新闻学专业,并在大学期间加入了新闻中心,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
在学校新闻中心工作的这段时间,让秦良壮对新闻记者这份职业有了感性的认识。他坦言道在实践期间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但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校老师们的循循教诲,秦良壮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秦良壮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实习中,跟随老师做教育新闻,第一次接触舆论监督类报告并且做了一些调查和暗访。尽管前路上有许多的挑战和挫折,他依旧用心地学习和钻研。正所谓“星光不负有心人,时光不负实干者。”在秦良壮和他同伴的努力下,他们做的许多稿件都被央媒转载。之后,秦良壮又在学院老师的推荐下,进入四川电视台实习。通过这两次实践经历,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证考试。扎实的“学”指导了后来的“用”,正是有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让秦良壮在之后的从业过程多了一份自信。
进取点点星铺路,步履稳踏自成功
参加工作以来,秦良壮只争朝夕奋勇向前,通过考试顺利进入广安市广播电视台工作,在《新闻零距离》栏目担任记者时,他进行了“关注乡镇河流污染”的系列报道。主要关注这些被污染的河流,看现状,找原因,督促政府部门加强监管。节目报道后,多条河流污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治理,而对于他个人而言,他的个人业务能力也逐渐走向成熟。随着职务的变化,从专题部副主任做到融媒体中心总编,秦良壮意识到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工作内容也从单纯的技术性工作转变为管理工作,秦良壮身先士卒,逐渐地适应了新的工作要求。
秦良壮身上洋溢着对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又深藏着身为记者的职业使命。在疫情期间,嘉陵江支流遭遇特大暴雨而造成大量洪水,当时的水位已经涨到224米,而秦良壮主动请缨,不在乎恶劣环境,认真负责,为保证时效性,借用机房进行报道,第一时间制作新闻内容。洪水退去后,秦良壮与同事在临时机房吃泡面、简单休息,只为确保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报道发出后,在网络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工作经历也为他后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万变守其本,吾心持长青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发展,秦良壮迅速地察觉到运作机制方面的问题,他认为传统媒体应该与新兴媒体共同发展,于是将视频内容聚焦于民生,用新的传播途径呈现传统内容。
在探索的道路上,秦良壮意识到不管媒体技术如何发展,其内容制作的核心点就是要准确把握用户需求,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精准捕捉其特点和需求。随后,秦良壮带领团队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号上发布20秒左右的本地民生新闻短视频,不仅提高了传播时效性和用户满意度,还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秦良壮将广播电台的一个夜间读书节目配上设在城市的摄像头画面在抖音直播,实现广播+慢直播,这些探索都收获了大量好评。
当前国家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所以秦良壮也在探索以新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以便更好地推动新型传媒。秦良壮相信新质生产力一定会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传媒行业也会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校友说
您多次获得新闻奖,可以分享一下让您感到印象深刻的获奖新闻作品吗?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波·用生命托举生命》的作品,这个作品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的人民英雄李波为救战友牺牲自我的经过,以及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岳池烈士陵园的故事,他舍生取义的英雄精神,让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动容,感触颇深。
基于传统行业的发展,您对于锦江新闻学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吗?
第一,学好理论知识,练好基本功。每门课,无论是否是专业课都应该认真学习,大学四年可能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唯一机会。
第二,多阅读,多看作品,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创作能力。
第三,多实践,新闻是一个讲究实践的学科,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时重要的因素。
人物总结
双肩如铁,方能力抗千钧;
初心笃定,方可行稳致远。
图文|王吉平 康一臣
编辑|傅浩 傅慰凌 申美玲
责任编辑|蔡昕 黄小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