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廖驰灏:心有方向,自引征途万里
发布时间:2025-3-10    浏览次数:80
廖驰灏1.jpg
廖驰灏,2019届经济学专业校友,南开大学硕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本科期间,担任学院学生会办公室主任、学院年级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职位,曾获省“挑战杯”一等奖、省“创青春”银奖等竞赛奖项,及“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毕业后考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经学史、历史文献学。博士研究转向经学与诸子学,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明确需求,书写大学精彩篇章
“什么阶段需要什么,自己就在某个方面更用力。”这句话贯穿了廖驰灏的本科生涯。为了不被囿于自己的舒适圈,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他先后担任过学生会办公室主任、模联协会会长等多项职务,结识了来自不同学院、专业甚至其他高校的同学和老师,在见贤思齐的同时,也锻炼了文书撰写、活动策划、沟通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廖驰灏深刻地体会到,相比于学生组织中的“主席”“部长”等头衔,更重要的是学生组织提供的成长平台和机会。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而非虚名。
廖驰灏2.jpg
此外,在学术竞赛方面,廖驰灏同样成绩斐然。参加挑战杯时,他深知比赛作品的重要性,因此与团队一起进行实地调研,参考成熟的调查报告范文以及往届特等奖作品,以此构建作品“骨骼”,再逐步填充“血肉”。参加创业类比赛,则充分利用积累的人脉,与理工科学院合作,将作品以商业模式进行包装,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参赛作品,并在汇报时展示出可落地的“实物”。凭借这些扎实的准备工作,他成功斩获了省“挑战杯”一等奖、“创青春”银奖等多项荣誉。这些竞赛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奠定了他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注重在充分占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克制过度发挥的倾向,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审美。
谈到如何平衡学业与学生工作,廖驰灏坦言这是一个难题,但他通过在不同阶段调整重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大一期间,他精力充沛,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学生工作中,积累组织和协调经验;随着年级增长,廖驰灏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学业上,专注于学术能力的提升;读研后,由于目标更加明确,他彻底告别了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正是这种对自身需求的清晰认知和灵活调整,让他在大学期间成功平衡了学业与学生工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跨界转型深研究,解困静心明目标
廖驰灏的求学经历,生动诠释了兴趣如何成为一个人不断探索与成长的核心动力。他从小对历史学怀有浓厚兴趣,而本科期间却阴差阳错地学习了经济学。尽管这一选择并非初衷,但经济学锻炼了廖驰灏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思维能力,这对他日后进入人文学科领域大有裨益。然而,廖驰灏始终未忘初心,硕士阶段毅然转向历史文献学,这主要源于他一直以来对文献的重视和学术审美的追求。他认为文献学是研究的基础,因此希望通过历史文献学来夯实自己的学术根基。到了博士阶段,廖驰灏进一步聚焦,专攻经学与诸子学,将精力投入到更具体、更深入的研究中。
廖驰灏3.jpg
这一从社会科学到人文学科的跨越,不仅是兴趣的驱动,更是廖驰灏对自身需求的清晰认知。他深知,学术研究需要专注,但也需要平衡“专”与“通”。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自己知识面逐渐变窄,甚至在某些领域感到“孤陋寡闻”。这种困境让他意识到,专注固然重要,但拓宽视野同样关键。
为此,他不断提醒自己目标明确、静心钻研,同时努力在“专”与“通”之间找到平衡。面对繁重的文献和复杂的研究课题,他带着问题学习,将截止期限转化为动力,推着自己不断前行。廖驰灏的经历表明,兴趣是起点,但真正的成长离不开对目标的坚持、对需求的清晰认知,以及在专注与广博之间的巧妙平衡。
 
笃行致远,于学术深耕
在漫长的学术之路上,问题总是接踵而至。对处于攻读博士阶段的廖驰灏而言,提高效率、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是当务之急。这段学习经历,让他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做学术,不仅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还得具备深耕不辍的动力。
面对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和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廖驰灏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推着自己走。在这个过程中,他成功地将外界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保持了高效和专注的研究状态。然而,在紧迫科研任务的压迫下,他不得不追求阅读量,只能进行浮光掠影式的泛读。这导致他的精读时间大幅减少,知识记忆不牢固,难以深入掌握文献内容。意识到问题后,廖驰灏积极思考对策:合理精读的习惯才能保证研究的高质量,才能持续、深入且全面地开展研究与探索。
廖驰灏4.jpg
在大数据迅猛发展的当下,新技术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愈发深刻。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人文学科,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逐渐边缘化或者被整合,许多人时常忧虑,自己所学的专业会不会也难逃这样的命运?廖驰灏也有这样的忧虑。他梦想在高校当老师,成为一位学者,在各大高校当助教的三年,他越发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廖驰灏觉得,“比起在书斋写文章,自己更喜欢在课堂上讲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学生。”虽然也会怀疑自己的学科以后的命运是不是会走向消亡,但廖驰灏坚信,唯有把学问做扎实才是正途,其他的,交给历史来审判。他坚信人文社科的未来不会彻底黯淡,不应该先入为主地予以否认。怀揣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廖驰灏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同时也在不断规划着未来,将自己的热爱传递下去。在把学问做扎实的同时,追逐自己的梦想。
 
校友说
对于即将毕业或正在求学的学弟学妹们,在选择专业方向、规划未来职业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各行各业都不能抱有刻板印象,也别被一些言论误导。要利用各类工具,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充分了解自己关注或想投身的行业。在比较后,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不要过分纠结专业或职业是冷门还是热门,适合自己才是关键。因为只有能长期给自己正向反馈的事业,才容易坚持下去。
 
在了解行业信息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不管行业冷门还是热门,都得尽可能弄清楚它当前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困境。做决定时,光有一腔热血可不行,深思熟虑也必不可少。要善于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工具和渠道去了解信息,但同时要警惕算法系统带来的“信息茧房”。好的、坏的、中肯的、夸张的各类信息都去了解一下,综合分析后再做判断。
 
校友总结
廖驰灏5.jpg
知所需而勇进,逐目标以远航。
 

校友网版-公众号二维码.jpg
图文|唐卓妍 李思璇 王吉平 江鑫雨
编辑|傅浩 申美玲 傅慰凌
责任编辑|蔡昕 黄小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