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帅林,2021届东坡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友,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在读博士。本科期间,获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奖项,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会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硕士期间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发表SCI二区论文一篇、EI论文一篇,专利一篇。博士阶段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高速列车运行条件下的故障行为分析。
初露锋芒,学生时代的探索与蜕变
苏帅林在锦江的时光,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岁月。他在学业上屡创佳绩,还积极投身于学生工作,担任班长和院学生会副主席等职务。这段经历不仅是他个人能力的试炼场,更是他性格与精神的锻造炉。
苏帅林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专业上展现出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浓厚兴趣与深厚功底,从而多次斩获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而他对学业上的追求并未止步于课堂。他积极参与数学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并屡获佳绩。这些跨学科的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让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数学竞赛的训练让他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而创新创业赛事则培养了他的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他逐渐形成了“发现问题-拆解逻辑-创新突破”的底层方法论,这种思维模式为他未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学生工作中,苏帅林同样表现出色。作为班长和院学生会副主席,他不仅要协调班级事务,还要组织各类校园活动。策划活动、统筹资源、处理突发事件,这些看似琐碎的任务,却让他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中迅速做出决策。苏帅林认为这些能力在学术研究中同样重要,尤其是在跨学科项目中,能够帮助他快速整合不同观点,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思路。这种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不仅让苏帅林在学术研究中游刃有余,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团队合作与责任担当的意义。
跨界破局强根基,系统思维明方向
2021年,苏帅林从锦江毕业后,进入昆明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从本科的机械设计到研究生的智能制造方向,苏帅林始终坚信“跨界是创新的催化剂”,而这种跨领域视野正是源于学生时代的多元尝试。在这期间,苏帅林扎实掌握高数、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课程,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逐步实现从“竞赛实战”到“科研攻关”的能力跃迁。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硕士期间苏帅林曾因实验数据不稳定、理论逻辑衔接不足陷入过瓶颈。面对困难,他将自己在本科赛事中领悟到的严密逻辑、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底层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科研中。通过交叉验证实验方案,不断重复、改进和完善;通过与导师及团队高频讨论,调整阶段性目标并保持“先完成再优化”的心态。苏帅林认识到科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要建立“多维验证”的系统思维。也正因如此他最终实现突破,取得了SCI二区论文1篇、EI论文1篇、专利1篇的优秀成绩。

硕士阶段的成长,源于对“工程问题学术化”的执着追求。苏帅林认为机械电子工程未来将围绕智能化与绿色化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会融入许多产品,他意识到机械工程的未来在于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而研究者需要既懂机械又能驾驭编程。正是这种认知和他自身研究兴趣,推动他选择攻读博士,向更高阶的机电系统故障诊断领域进发。
迷雾拓荒强系统,韧性破局践初心
目前,苏帅林在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聚焦“高速列车运行条件下的故障行为分析”。苏帅林常常面临科研实验多次失败,课题复杂晦涩,思考与执行效率不平衡等问题。但他不惧困难,而是转变观念,将挑战视为迭代认知边界的机会。博士阶段的科研更像是在迷雾中拓荒:精读高质量文献提炼研究框架,在实验或写作中建立“主干优先、细节填充”的科研路径,同时善用学术英语翻译、研究计划预研等技巧提升效率。

在科研实验中,苏帅林对于科研方法着重培养:保持韧性心态与持续积累是重中之重,接受科研试错的常态,将失败视为积累实验方法、重构研究视角的契机,用长期主义看待学术成长。
机械工程从来不是冰冷的钢铁丛林,而是承载人类智慧的创造舞台。无论是硕士期间的跨界探索,还是博士阶段的纵深突破,都需要保持“工程师的务实”与“科学家的好奇”。当你用代码赋予机械以智能,用数据解开故障的密码,终将发现:每一次技术瓶颈的突破,都是对“制造强国”梦想的躬身践行。
校友说
对于准备考研的学弟学妹们,您有什么经验和心得分享给他们呢?
从考研到读博,核心经验有三:一是明确学术方向与规划,结合个人兴趣、前沿动态和技术瓶颈,尽早确立研究方向,形成深度思考;二是重视科研方法论培养,精读文献提炼框架,建立“主干优先、细节填充”路径,善用技巧提升效率;三是保持韧性心态与持续积累,备考突破自我设限,读博接受科研试错,以长期主义助力学术成长。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在学术研究、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方面,您认为哪些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学术、职业和成长方面均有要点。学术上主动学习、批判性思考,选热爱领域深耕;职业以长期目标为导向且灵活,借实习验证方向;成长中接纳失败,迷茫时专注自我迭代,守护身心健康。真正竞争力,来自持续专注沉淀与开放包容格局。
人物总结

积实践以厚基,逐学术而攀登

图文|骆弟林 徐馨悦
编辑|傅浩 申美玲 傅慰凌
责任编辑|蔡昕 黄小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