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亚萍,2019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西藏昌都市察雅县新卡乡四级主任科员。本科在校时担任校青协外联部副部长,响应“双创”号召创办四川青果贸易有限公司;获四川省第三届大学生乒乓球赛事冠军、校“互联网+”大赛二等奖,同时多次荣获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以笔墨书写青春,用热忱创造未来
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四年里,张亚萍以文学为底色,以行动为笔触,绘就当代青年的成长图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她的身影穿梭于图书馆的墨香与志愿者活动的温情之间,既有文人的细腻情怀,也有躬行者的锐意锋芒。在课堂之外,她以青年志愿者协会外联部副部长的身份奔走于公益项目之间,跳出“象牙塔”用热忱为留守儿童点亮一盏盏知识的灯,以实践深入社会炼就了责任与担当。

2016年,当“双创”浪潮席卷校园,张亚萍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大二时张亚萍去彭山农村游玩,她发现当地农场众多,于是她将电商的快捷与传统农业的厚重巧妙结合,从而创建了四川青果贸易有限公司。从凌晨的蹲点到烈日下奔波,从设计采摘体验路线到对接物流供应链,她以文科生的浪漫情怀与创业者的精算思维,打造出一片“可触摸的田园”。这片田园对“空巢青年”而言也是感受大自然的好去处,为“空巢青年”群体搭建桥梁,架接他们的社交圈。这份创新让学校和彭山区创业孵化园为之喝彩。
哲学之光映照雪域初心
西南政法大学的哲学院楼里,张亚萍完成了从文学感性到哲学思辨的蜕变。研一时,张亚萍面对海量的文献,发出了“这些形而上的理论对现实有什么用”的疑问,而她的导师这样回复道“哲学不是答案,而是追问的勇气”。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般瞬间点醒了她。此后,张亚萍将哲学思辨融入基层实践,去分析探索,突破思维的局限。

毕业前夕,西藏昌都的人才引进政策如同一道雪线上升起的朝阳照亮了她。张亚萍铭记党和国家的培养,她希望自己也能回馈祖国,因此响应号召,决心成为西藏的建设者。从山城重庆到雪域高原,从书海的静默到边疆的喧腾,张亚萍将自己化作一根纽带,将知识的深邃与土地的真实想法紧密连接。
在建设西藏的实践中,她用哲学中学到的理论去解决当地的问题。张亚萍将道家的“顺势而为”化作基层工作的智慧,注重因地制宜地推动政策;将儒家的“和而不同”化作基层调解的信条,学会尊重差异,做到理解包容。
藏地扎根,逐梦基层
张亚萍到昌都市察雅县后,她先在县委办跟班学习了几个月,后被组织选派为到村任职选调生,至今一直在西藏昌都市察雅县新卡乡烟多镇烟多社区从事驻村工作。

在西藏的工作过程中,对张亚萍来说最具挑战的是语言。她借助公务员岗前培训,在培训中首先学习了藏文基础及日常用语。返岗后,在社区双语工作开展中,与驻村工作队员、社区干部和群众互学,逐步实现日常的简单交流。驻村期间,张亚萍围绕“五项重点任务”,以党建为引领,以藏语为桥,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令张亚萍感触较深的是在开展“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时,她用藏语“早上好”问候居民,收获了老阿妈惊喜回应与热情的酥油茶。她曾说“我用磕磕绊绊的藏语介绍惠民政策,老阿妈用夹杂汉语的讲述倾述生活变化”,这种“半藏半汉”的对话场景,恰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表现。
从大学到研究生再到基层,她不断成长。本科赋予了她“敢做”的勇气,研究生教会她“沉思”,基层则让她学会“扎根”。她在奉献中书写充实而有意义的工作篇章。“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以微光汇聚成照亮边疆的星河,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绽放。
校友说
对于参加“互联网+”这类比赛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分享一下过来人的建议吗?
我认为一是扎根实际需求,别为了创新而创新;二是团队互补比个人能力更重要,我们当时有懂技术的、懂农业的、懂市场的成员;三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先做最小可行性产品,再根据反馈优化。
您对在校学弟学妹们在职业规划、个人成长方面有哪些建议?
对于职业规划,你们不要被专业束缚,学汉语言的我做过电商,学哲学后又扎根于西藏,“人生是‘拼图\\’而非 ‘直线\\’”。对于个人成长,少问“这有什么用”,多问“这能让我成为怎样的人”。就像打乒乓球,胜利并非偶然——每个扣杀的力量,都来自之前千万次枯燥的挥拍练习。每一次成长,也离不开日常的积累与坚持。
人物总结

循道恪实干,扎根系乡音

图文|杜思雨 兰凌 张熙然
编辑|傅浩 申美玲 傅慰凌
责任编辑|蔡昕 黄小蓓